胃镜检查发现息肉时通常不会直接切除,主要考虑息肉性质未明确、手术风险、术前准备不足等因素。胃息肉处理方式主要有病理活检确认性质、评估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切除方式、术后病理复查、定期随访监测等。

1、病理活检确认性质
胃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不同性质的息肉癌变概率差异较大。内镜下直接切除未明确性质的息肉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或遗漏高风险病变。通常需要先钳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提示腺瘤性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尽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2、评估手术适应症
直径小于5毫米的无蒂小息肉可能暂无须处理,而宽基底的巨大息肉直接切除易引发出血或穿孔。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等禁忌症时,需先控制基础疾病。对于疑似恶性改变的息肉,还需结合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确定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3、选择合适切除方式

不同形态的息肉需采用差异化的切除技术,包括活检钳除术、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广基息肉可能需要分次切除或联合钛夹封闭创面,术前需准备相应器械。部分特殊部位如贲门处的息肉,操作空间受限时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
4、术后病理复查
切除后的息肉必须进行完整病理检查,明确基底切缘是否干净、有无脉管浸润等危险因素。若病理发现癌变组织突破黏膜肌层,需追加外科手术。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还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以预防复发。
5、定期随访监测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1年内复发概率较高,建议术后6-12个月复查胃镜。多发性息肉患者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3-5年的长期随访计划。随访期间发现新生息肉应及时处理,同时调整抑酸药物使用方案,改善胃肠黏膜修复环境。
发现胃息肉后应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黏膜损伤。日常饮食需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建议戒烟限酒,控制腌制食品摄入量,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完成抗菌治疗。术后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