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快结束时阴道疼痛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阴道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外阴皮肤病变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干预、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激素水平波动
月经末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阴道黏膜干燥敏感,引发轻微刺痛或灼热感。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经量减少,无须特殊治疗,可适量使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剂。若症状持续存在,需排查其他病因。
2、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或念珠菌感染可能在经期免疫力低下时发作,表现为阴道疼痛伴异常分泌物。常见病原体包括加德纳菌、白色念珠菌等,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阴道片、甲硝唑栓、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等药物。经期需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侵犯阴道穹窿时,可能在月经后期出现放射性疼痛,常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可通过妇科检查结合超声诊断,治疗需使用地诺孕素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
4、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在经期可能急性发作,导致阴道深部坠痛伴发热。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
5、外阴皮肤病变
外阴湿疹或硬化性苔藓等疾病受经血刺激可能加重,表现为阴道口皲裂性疼痛。可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缓解症状,日常需选择纯棉内裤,避免抓挠患处。
建议避免经期使用内置式卫生棉条,选择透气性好的卫生巾并每2-3小时更换。疼痛期间可饮用姜茶促进血液循环,禁止盆浴及游泳。若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经周期或伴随发热、异常出血等症状,需尽快进行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及盆腔超声等检测。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