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灶持续“作乱”:炎症与水肿的双重刺激
腺肌症病灶本质是“错位生长”的子宫内膜,它们会随激素波动周期性出血,但血液无法排出,形成“微型血包”。血液吸收过程中会引发慢性炎症,释放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下腹隐痛、腰骶酸胀。尤其在排卵期(月经后14天)和黄体期(月经前7-10天),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病灶充血肿胀加剧,疼痛更明显。
二、子宫“变形”压迫神经
随着病情进展,子宫肌层因病灶浸润逐渐增厚、变硬,甚至像吹气球一样增大。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盆腔神经丛,引发放射性疼痛(如大腿根、腰部);若子宫后位,还可能直接压迫直肠,导致持续性肛门坠痛。
三、合并症“雪上加霜”
约30%的腺肌症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子宫腺肌瘤(局部病灶形成肿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直肠、膀胱等),或盆腔粘连(子宫与周围器官黏连)。这些合并症会进一步加重疼痛,甚至导致体位性疼痛(如弯腰时加剧)。
四、应对策略:分级管理是关键
轻度疼痛:可尝试热敷、按摩放松子宫肌肉,或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中度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诺孕素、GnRH-a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或放置曼月乐环局部释放孕激素。
重度疼痛:若药物无效或病灶严重,需评估手术指征。年轻患者可考虑微创射频消融术,无生育需求者可行病灶剔除保宫手术。
温馨提示:若非经期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排便困难,需及时排查恶性病变可能。建议记录疼痛规律,避免熬夜、焦虑等诱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