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或损伤引起的慢性炎症,常见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和自身免疫反应等。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和定期监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之一。这种细菌附着在胃黏膜表面,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应。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3、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或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损伤胃黏膜。服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医嘱,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对于长期服药患者,定期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4、自身免疫反应。少数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胃黏膜细胞,导致慢性炎症。这种情况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B12等必要营养素。
5、其他因素。吸烟、长期精神压力、熬夜等也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加重炎症。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管理压力,都有助于胃黏膜的恢复。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虽然常见,但若长期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胃部疾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医生指导,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持续不适或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系统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