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宝宝腹泻多与病毒感染、饮食不当或过敏有关,需调整饮食结构并注意卫生防护。关键应对措施包括补充口服补液盐、调整辅食种类、加强腹部保暖,严重时需就医排查轮状病毒或乳糖不耐受。
1.病毒感染是春季腹泻主因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在春季活跃,可通过粪口传播。患儿大便呈蛋花汤样,每日可达10余次。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接触污染物后洗手,玩具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确诊需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抗原检测。
2.饮食调整缓解消化负担
暂停添加新辅食,已添加的改为苹果泥、焦米汤等收敛性食物。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忌口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配方奶宝宝可换用低乳糖奶粉,每次喂奶后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具体手法为顺时针环形按摩5分钟。
3.环境因素诱发肠道敏感
春季昼夜温差超过8℃易引发肠痉挛,建议穿着棉质腹围,睡眠时使用暖水袋维持38℃腹部温度。外出避免吸入柳絮等过敏原,居家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尘螨。
4.药物干预需对症选择
蒙脱石散每次1/2包兑水服用可保护肠黏膜,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菌群平衡。出现脱水症状时,口服补液盐Ⅲ按50ml/kg体重补充。血便或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需急诊排除细菌性肠炎。
春季腹泻护理需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记录大便性状变化。轮状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5-7天,期间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体重下降超过5%或出现嗜睡症状,应立即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