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两周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但约30%-60%感染者无明显表现。典型早期症状包括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确诊需通过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检测结果才准确。
1.早期艾滋病临床表现
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急性HIV综合征。发热是常见症状,体温可达38-40℃,持续1-2周。约50%患者出现红色斑丘疹,多分布于躯干和面部。颈部、腋窝淋巴结肿大具有特征性,直径常超过1厘米。部分患者伴随咽痛、肌肉关节痛、腹泻等类流感症状。
2.无症状期特征
急性期后进入临床潜伏期,可持续2-10年。此阶段病毒持续复制但症状轻微,可能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持续疲劳等非特异性表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缓慢下降,免疫功能逐渐受损。
3.诊断与检测方法
HIV抗体检测是金标准,包括第三代ELISA检测(窗口期3周)、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窗口期2周)。核酸检测可缩短窗口期至7-10天,适用于高危暴露后早期筛查。快速检测试纸适合初筛,阳性结果需疾控中心确证。
4.暴露后紧急处理
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进行暴露后预防。推荐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三联用药,连续服用28天。同时需监测肝肾功能,完成用药后第4、12周进行HIV检测。
5.日常防护与管理
正确使用套可降低80%以上传播风险。避免共用针具,医务人员需规范操作防护。感染者应每3-6个月监测CD4细胞和病毒载量,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可接近正常寿命。
艾滋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高危行为后2-4周出现发热皮疹应警惕。窗口期后检测才能排除感染,暴露后72小时内预防用药可阻断病毒。规范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基本消除传播风险。保持定期检测和防护意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