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孕妇建档需完成传染病筛查、肝功能评估、母婴阻断干预等核心步骤,处理流程主要有孕早期专项检查、乙肝病毒载量检测、孕期抗病毒治疗指征评估、新生儿联合免疫接种、产后随访监测。
确诊妊娠后需立即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和HBV-DNA检测,明确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度及传染性强弱。同时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评估肝脏炎症活动程度。所有检查结果将决定后续干预方案。
孕中晚期每8-12周需复查HBV-DNA水平,病毒载量超过10^6IU/ml的孕妇发生母婴垂直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高病毒载量孕妇需在妊娠24-28周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酯等核苷类似物。
对于肝功能异常或病毒高复制的孕妇,需由感染科和产科医师联合评估治疗指征。治疗期间需每月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应答,避免药物性肝损伤。分娩前需再次检测病毒载量以调整新生儿免疫方案。
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需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接种,阻断率可达90%以上。若母亲病毒载量高于2×10^5IU/ml,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追加第二剂乙肝免疫球蛋白。
产后42天需复查肝功能及HBV-DNA,评估是否继续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非绝对禁忌,但乳头皲裂出血时应暂停哺乳。新生儿需在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
乙肝携带孕妇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1.2-1.5g/kg体重。孕期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30次/分。产后需继续监测肝功能6个月以上,所有家庭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形成免疫屏障。新生儿抚养过程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用品,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并及时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