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能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足部感染、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功能,导致足部组织供血不足和感觉减退。血糖波动过大还会影响伤口愈合能力,使微小损伤难以自愈。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并遵医嘱调整降糖方案。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会使足部痛觉迟钝,患者无法及时察觉鞋袜摩擦或烫伤等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会导致足部汗液分泌异常,增加皮肤皲裂风险。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会减少足部血液供应,表现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严重缺血可导致组织坏死,需通过血管超声或造影评估血流情况。
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足部微小伤口易继发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发展为骨髓炎。
不合脚的鞋袜、修剪趾甲不当、热水袋烫伤等物理损伤是常见诱因。神经病变患者更易反复受伤,形成慢性溃疡。日常需检查足部并避免赤足行走。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圆头宽松的鞋袜,每日用温水清洗足部后擦干,尤其注意趾缝清洁。避免使用电热毯或热水泡脚,修剪趾甲时保留适当长度。定期进行足部触觉检查和血管评估,出现胼胝、水疱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可改善下肢循环,饮食上需控制总热量并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