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胃部灼热感。该疾病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黏膜充血水肿、进展期糜烂出血、终末期溃疡形成三个阶段。
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区域,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胃黏膜受刺激时,神经末梢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痛觉,部分患者伴随嗳气症状。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呈正相关,空腹状态下疼痛可能缓解。
胃黏膜炎症反应刺激呕吐中枢,常见于晨起或进食后。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胆汁。反复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心悸等伴随症状。呕吐后上腹不适感可暂时减轻。
炎症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异常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常自觉早饱感,摄入少量食物即产生饱胀不适。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引发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继发问题,需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
胃黏膜屏障受损导致氢离子反向弥散,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烧灼感。症状在平卧或弯腰时加重,饮用热饮、酒精可能诱发。部分患者夜间症状明显,影响睡眠质量,需与胃食管反流病进行鉴别。
急性期建议选择低纤维、低脂软食,如山药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饮食。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症状持续48小时无缓解或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时,需立即进行胃镜检查。恢复期可进行温和的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揉,配合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注意记录每日症状变化与饮食关联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