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胃部功能异常直接相关。反流性食管炎与胃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胃酸反流损伤食管黏膜、胃排空延迟加重反流、胃内压升高诱发症状、胃食管连接部结构异常及胃酸分泌功能紊乱五个方面。
胃内容物逆向流动至食管是核心病理过程。胃酸及胃蛋白酶持续刺激食管下段黏膜,导致黏膜充血糜烂,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胃动力障碍使食物滞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持续增高。这种现象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通过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善,同时需控制单次进食量。
腹压增高是重要诱因,肥胖、妊娠或紧束腰带等均可能迫使胃内容物反流。此类情况需减轻腹压,体重管理是关键干预措施,夜间睡眠抬高床头也有缓解作用。
胃食管连接部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屏障作用丧失。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等损伤神经调节有关,严重者需考虑内镜下贲门成形术或外科手术修复。
胃窦部G细胞增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酸过量分泌。除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外,需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辛辣食物等。
日常护理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可减少夜间反流。建议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柑橘类水果、番茄等酸性食物摄入。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但应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运动。体重指数超标者需制定科学减重计划,戒烟限酒对控制症状复发尤为重要。若出现吞咽疼痛、呕血等警示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