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误食塑料玩具可通过催吐、观察症状、就医检查、内镜取出、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误食塑料玩具通常由好奇心强、玩具材质不、家长监管疏忽、吞咽功能不完善、玩具体积过小等原因引起。
发现误食后立即评估孩子意识状态,若神志清醒且无呼吸困难,可尝试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此方法适用于误食后30分钟内,塑料尚未进入肠道的情况。催吐时需将孩子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密切监测24小时内是否出现呛咳、流涎、拒食等气道梗阻表现,或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损伤征兆。小而光滑的塑料可能随粪便排出,需每日检查排泄物直至确认异物排出。若出现持续哭闹、发热需警惕肠穿孔可能。
误食尖锐或长度超过3厘米的塑料需立即就医,通过X光或CT定位异物位置。医生会评估是否需内镜处理,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伴有呼吸困难或面色青紫时需急诊处理,避免异物移位导致窒息。
卡在食管或胃部的塑料可通过胃镜取出,全身麻醉下用异物钳或网篮抓取。此方法适用于未穿透消化道壁的异物,术前需评估患儿心肺功能。术后需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或感染迹象。
出现肠梗阻或穿孔时需剖腹手术,将塑料异物连同坏死肠段一并切除。手术适用于异物滞留超过72小时伴腹膜刺激征的情况,术后需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多次腹部手术史患儿需警惕肠粘连风险。
预防方面应选购直径大于4厘米的玩具,避免带有易脱落小部件。定期检查玩具完整性,教育孩子不将非食品放入口中。家中设置专用游戏区,将小物件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培养进食时专注习惯,避免跑跳中吞咽食物。监护人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准备家用急救包应对突发情况。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南瓜、燕麦等食物促进肠道蠕动,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