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阻塞胆管、细菌感染、胆囊缺血、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急性胆囊炎常见的原因,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和炎症反应。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还可能引发胆囊黏膜损伤。这种情况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包括解痉镇痛药物和必要时胆囊切除术。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经胆道逆行感染胆囊,在胆汁淤积时更易繁殖。细菌感染会引起胆囊壁充血水肿,严重时导致化脓性胆囊炎。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控制感染。
3、胆囊缺血:
严重创伤、休克或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胆囊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危重患者,胆囊壁因缺血出现坏死。临床表现除腹痛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和黄疸,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并考虑手术治疗。
4、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全胃肠外营养或胆道畸形等因素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浓缩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淤积的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易形成结晶,进一步加重病情。这种情况需恢复饮食或通过药物促进胆汁排泄。
5、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蛔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系统时可能阻塞胆管或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寄生虫性胆囊炎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常见,除腹痛外可能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治疗需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急性胆囊炎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少量多餐有助于胆汁规律排出。可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如燕麦、糙米促进消化,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立即就医,慢性胆囊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