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通常由幽门功能失调、胃酸分泌异常、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长期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胆汁结合剂、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1、幽门功能失调:
幽门括约肌松弛或关闭不全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和胰液容易反流入胃。长期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和糜烂。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必要时可考虑内镜下幽门成形术。
2、胃酸分泌异常:
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重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患者常伴有烧心、上腹疼痛等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配合铝碳酸镁等抗酸剂可中和已分泌的胃酸。
3、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胆汁酸和胰酶反流会直接腐蚀胃黏膜,引发化学性炎症。典型表现为餐后上腹胀痛、口苦。考来烯胺等胆汁结合剂可减少胆汁酸毒性,硫糖铝能在糜烂面形成保护膜。
4、胃黏膜防御减弱:
前列腺素分泌不足或血流减少会降低胃黏膜修复能力。患者可能出现隐性出血或贫血。瑞巴派特等胃黏膜保护剂能促进黏液分泌,维生素B12有助于修复受损黏膜。
5、长期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会抑制胃黏膜修复。用药史超过3个月者需评估药物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替代药物,如塞来昔布。
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和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进食后2小时内保持直立位,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呕血、黑便或体重明显下降需及时就医。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有助于黏膜修复,可食用南瓜、山药等富含黏蛋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