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异常、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该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终导致胃腺体萎缩。根除幽门螺杆菌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四联,常用药物包括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
2、长期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会溶解胃黏膜表面黏液层,损伤胃上皮细胞。长期胆汁反流可能引发胃窦部黏膜萎缩,需通过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干预。
3、自身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攻击胃底腺的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进行替代治疗。
4、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烟熏食品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同时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可能转化为致癌物。改变饮食结构,增加新鲜蔬果摄入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5、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必须长期服药者应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并定期进行胃镜监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建议选择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山药粥、南瓜羹等,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猕猴桃,有助于胃黏膜修复。保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可改善胃肠蠕动功能,但需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摄入,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压力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