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乳糖酶制剂、逐步适应乳制品等方式改善。乳糖不耐症通常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或水解蛋白奶粉替代普通奶粉,豆浆、杏仁奶等植物奶可作为辅助选择。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中乳糖含量较低,部分患儿耐受性较好。避免食用含乳糖的烘焙食品、糖果及加工肉类。
2、酶制剂补充: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制剂,这类药物能将乳糖分解为易吸收的单糖。常见制剂包括乳糖酶胶囊、乳糖酶滴剂等,需在每次摄入乳制品前使用。需注意不同年龄段适用剂型差异,2岁以下婴幼儿建议选择液体剂型。
3、渐进适应:
从每日5-10毫升少量牛奶开始尝试,配合主食同时食用可延缓肠道吸收。持续2周后若无腹泻腹胀症状,可每周递增10%摄入量。此方法适用于继发性乳糖不耐症恢复期,需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环境。
日常护理需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记录饮食反应以识别隐性乳糖来源。建议分次少量进食,避免空腹饮用奶制品。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营养素缺乏,增加日照时间促进骨骼发育。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肠道乳糖酶活性可能逐渐恢复,但仍需定期评估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