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到子宫肌层中的一种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本该待在子宫腔内的内膜细胞"跑"到了子宫肌肉层里安家落户。这些"迷路"的内膜细胞也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导致子宫肌层增厚、子宫体积增大。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组织跑到子宫外)不同,腺肌症的内膜组织局限在子宫肌层内,但两者可能同时存在。据统计,约20%-35%的女性会受到此病困扰,尤其在30-50岁的育龄女性中更为常见。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子宫腺肌症典型的症状。许多患者描述这种疼痛为:
月经前1-2天就开始的下腹坠痛
经期疼痛剧烈,常规止痛药效果有限
疼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
随病程延长,疼痛时间延长、程度加重
29岁的李女士这样描述:"以前吃片布洛芬就能缓解,现在打止痛针都压不住,每次月经就像有人在我肚子里拧毛巾。"
月经量明显增多(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持续数小时)
经期延长至7天以上
大量暗红色血块(硬币大小或更大)
严重者可出现贫血症状(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约30%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持续性疼痛:
下腹隐痛或压迫感
性交痛(尤其是深部性交痛)
排便疼痛(经期加重)
通过妇科检查或超声可发现:
子宫均匀性增大(常被描述为"球形增大")
子宫质地变硬
可能有压痛(尤其在经期)
约40%的患者合并不孕,可能机制包括:
子宫肌层异常影响胚胎着床
子宫蠕动异常干扰精子运输
伴随的炎症环境不利受孕
尿频、排尿困难(压迫膀胱)
便秘、里急后重(压迫直肠)
腰骶部酸胀感
值得注意的是,约1/3的患者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而症状严重程度与病变范围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灶范围小的患者反而疼痛剧烈。
需要立即就医的警示症状:
突发剧烈腹痛(需排除黄体破裂等急症)
大出血导致晕厥或严重贫血
无法忍受的疼痛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
异位内膜出血:肌层内的内膜组织脱落出血无法排出,形成微小血肿,刺激子宫收缩
炎症反应:局部释放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
神经增生:病灶周围神经纤维密度增加,痛觉敏感化
子宫结构改变:肌层纤维化、肥大影响子宫正常收缩
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均匀增大、质硬、压痛
超声检查(尤其是经阴道超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
MRI:对不典型病例有更高诊断价值
CA125:可能轻度升高(通常<200U/ml)
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子宫肌瘤(多为局灶性病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性质不同,常伴囊肿)
盆腔炎性疾病(有感染症状,抗生素有效)
止痛药:NSAIDs类药物(如布洛芬)
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
孕激素制剂(如地诺孕素)
GnRH-a(短期使用)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环)
保守手术:病灶切除术(适合局限型患者,复发率较高)
子宫切除术:gen治性方法,适合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者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
超声消融(HIFU)
热敷缓解疼痛
规律运动(如瑜伽、游泳)
饮食调整(减少红肉、咖啡因摄入)
压力管理(冥想、正念练习)
不要将"痛经"视为理所当然,持续加重的疼痛需要专业评估
月经日记很有帮助:记录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月经量变化
贫血不容忽视:长期月经过多可能导致铁缺乏
生育规划要趁早:如有生育需求,建议及早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