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复位后疼痛加重可能由神经根水肿、炎症反应加剧、复位操作刺激、肌肉保护性痉挛、椎间盘二次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炎治疗、物理、药物镇痛、卧床休息、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
1、神经根水肿:
复位过程中髓核回纳可能挤压神经根,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引发水肿。急性期需静脉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减轻压迫,配合甲钴胺营养神经,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需复查核磁共振。
2、炎症反应加剧:
髓核物质释放的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根鞘膜,引发化学性神经根炎。短期使用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严重者可考虑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阻断疼痛传导。
3、复位操作刺激:
手法复位时机械力作用于病变椎间隙,可能暂时激惹周围敏感组织。建议采用仰卧位骨盆牵引替代旋转复位,每日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3,持续2周后评估效果。
4、肌肉保护性痉挛:
深层竖脊肌因椎体位置变化产生代偿性收缩,引发牵涉痛。热敷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放松肌肉,急性期避免推拿按摩,48小时后可尝试超声波透药治疗。
5、椎间盘二次损伤:
纤维环未完全修复时过早活动可能导致髓核再次突出。需绝对卧床3-5天,使用腰围限制腰椎屈曲,6周内禁止弯腰搬重物,三个月内避免剧烈扭转动作。
康复期建议睡硬板床时膝关节下垫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每日进行麦肯基伸展训练时需在无痛范围内活动。饮食需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修复,适量增加三文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减轻炎症。游泳等水中运动可减少椎间盘压力,但需待急性期过后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注意避免受凉导致肌肉紧张加重。若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