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患出现黄疸主要与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常见原因有肝细胞损伤、胆管阻塞、溶血等。黄疸是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黄疸。
1.肝细胞损伤
肝硬化时肝细胞广泛坏死和纤维化,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同时受损的肝细胞可能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这种情况通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治疗需针对肝硬化原发病,如乙肝肝硬化需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1片。
2.胆管阻塞
肝硬化可导致肝内胆管受压变形,胆汁排出受阻,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这种情况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进展为肝硬化,或肝内胆管结石继发肝硬化。患者除黄疸外还可出现皮肤瘙痒、陶土样便。治疗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严重胆管狭窄时可能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解除梗阻。
3.溶血因素
部分肝硬化患者合并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过量未结合胆红素,超出肝脏处理能力。这种情况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或血吸虫性肝硬化,可能伴随贫血、脾肿大。治疗需控制原发病,严重脾亢可考虑脾切除术,贫血明显时可补充琥珀酸亚铁片。
4.门脉高压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肠道吸收的胆红素增多,同时门体分流使部分胆红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情况多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治疗需降低门脉压力,可使用普萘洛尔片预防出血,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5.并发症影响
肝硬化合并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时,内毒素可抑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排泄功能。肝肾综合征时肾脏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下降也会加重黄疸。这种情况需积极控制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时需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但需警惕肝性脑病。建议每日监测黄疸变化,如出现皮肤黄染加深、意识改变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使用退黄药物以免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