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可以发生母婴传播。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共用注射器具传播等。
1、血液传播
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是主要的途径。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导致感染。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也可能造成病毒传播。纹身、穿耳洞等操作中若使用不洁器具,同样存在感染风险。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若存在血液接触,也可能传播病毒。
2、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可能被感染。妊娠期宫内感染概率较低,但分娩时传播风险相对较高。丙肝病毒阳性的产妇应避免母乳喂养,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孕期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预。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丙肝病毒。性行为过程中若发生黏膜损伤或出血,病毒可通过体液交换进入对方体内。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正确使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存在溃疡或其他性传播疾病时,感染概率会明显增加。
4、医源性传播
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可能导致丙肝传播。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透析治疗中器械消毒不、器官移植等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如针刺伤等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也存在感染可能。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5、共用注射器具
静脉者共用注射器是丙肝传播的高危行为。注射器具直接接触血液,病毒可通过残留血液在者间传播。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具进行药物注射,感染风险极高。戒毒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项目有助于减少这类传播。其他如共用胰岛素注射器等医疗注射行为也存在一定风险。
预防丙肝病毒感染需注意避免高危行为,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医疗操作选择正规机构。疑似暴露后应及时进行检测,早期发现有助于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育龄女性孕前建议进行丙肝检测。目前丙肝已可通过抗病毒药物,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