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以及神经保护治疗。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需要及时干预以恢复血流并减少脑损伤。
1、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塞发病4.5小时内的一线治疗方法,常用药物为注射用阿替普酶。该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存在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治疗前需完成头部CT排除出血,并监测血压和神经功能变化。
2、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包括机械取栓和动脉溶栓。该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越早实施效果越好。治疗需在具备条件的卒中中心进行,术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和神经功能状态。
3、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基础治疗,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发病后24-48小时内启动可降低早期复发风险,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轻型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考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4、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源性栓塞患者,常用华法林钠片和利伐沙班片。治疗需在排除出血风险后启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卒中复发。
5、神经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治疗包括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等药物,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治疗需在发病早期实施,可作为溶栓或取栓的辅助治疗。同时需注意控制血糖、体温和血压等全身指标。
急性脑梗塞患者需在卒中单元接受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康复训练和二级预防。出院后应坚持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饮食宜清淡低盐,适当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