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手术治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激光治疗等。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带蒂息肉或广基息肉。医生通过内镜导入专用器械,将息肉与周围正常黏膜一并切除。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腹痛,通常无须特殊处理。术后需禁食6-8小时,之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用于较大或扁平型息肉,可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取病理标本。手术中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下层隆起,再用电刀逐层剥离。术后需监测有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建议住院观察1-3天。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定期复查。
3、高频电凝切除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通过电切环套住息肉基底部,利用高频电流同时完成切割与止血。该方法对带蒂息肉效果显著,但可能产生焦痂导致术后溃疡。术后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4-8周,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多发息肉患者可分次进行治疗。
4、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通过电离氩气产生高温等离子束,使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广基小息肉或术后残余病灶的补充治疗。治疗时无接触创伤,但深度控制需精确操作。术后可能产生黏膜水肿,建议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该技术对表浅病变具有独特优势。
5、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主要针对血供丰富的息肉或特殊部位病灶,通过光热效应汽化病变组织。术中需严格控制能量参数以避免穿孔,术后可能形成暂时性白苔覆盖。适合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止血治疗,但设备要求较高。治疗后需进行至少3个月的内镜随访。
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2-4周,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避免辛辣、过热食物刺激创面。规律作息有助于黏膜修复,术后1年内每3-6个月需复查胃镜。出现呕血、黑便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应评估药物调整必要性。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同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