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间质受损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尿液特殊蛋白检查等方法诊断。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筛查肾间质受损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指标异常,可提示肾小管间质炎症或损伤。若发现尿比重降低、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可能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该检查无创便捷,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肾功能检查
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可反映肾间质病变导致的肾功能减退。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血钾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动态监测肾功能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结构及血流情况,慢性间质性肾炎常显示肾脏缩小、皮质变薄。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肾实质病变,如肾盂积水、占位性病变等继发性间质损伤。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评估分肾功能。
4、肾活检
肾活检是确诊肾间质病变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明确间质纤维化程度、炎细胞浸润类型及小管萎缩情况。适用于病因不明、病情快速进展或治疗方案需病理指导的患者。需注意出血风险等禁忌证。
5、尿液特殊蛋白检查
检测尿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小分子蛋白可早期发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NAG酶、α1微球蛋白升高提示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这些指标较血肌酐更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确诊肾间质受损后需限制高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避免腌制食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6-0.8克。保持每日尿量1500-2000毫升,可饮用淡绿茶或玉米须水辅助利尿。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检指标。出现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