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食欲不振可能由消化功能减退、药物、心理因素、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更换药物、心理疏导、治疗原发病、营养干预等方式改善。
1、消化功能减退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可能导致饭后腹胀、早饱感。建议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蒸蛋羹,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餐前可饮用少量山楂水促进胃酸分泌,避免食用油炸或高纤维食物加重负担。
2、药物
部分降压药、抗生素、镇痛药会抑制食欲中枢或刺激胃黏膜。如发现用药后出现厌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配合使用多潘立酮片、胰酶肠溶胶囊等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
3、心理因素
孤独、抑郁等情绪会通过神经调节抑制饥饿感。建议家属增加陪伴,营造温馨就餐环境,可尝试色彩鲜艳的餐盘刺激食欲。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
4、慢性疾病
糖尿病、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常伴随食欲下降。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餐前心悸伴厌食,需调整胰岛素剂量;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服用胃复春片配合叶酸片治疗。
5、营养不良
长期蛋白质或锌缺乏会导致味觉减退。应保证每日摄入60克优质蛋白,适量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烹调时用香菇、虾皮等天然鲜味物质替代部分食盐,避免味蕾敏感度进一步下降。
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餐前1小时避免饮水。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若持续3天进食量不足平时一半或伴随明显消瘦,需排查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假牙佩戴者需调整不合适义齿,餐后可用淡盐水漱口消除异味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