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狭窄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危害。冠状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
1、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会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可能引起心前区压迫感或疼痛,尤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长期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影响心脏功能。心肌缺血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片等。
2、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可能引发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心绞痛通常在劳累或寒冷刺激下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时可能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严重时需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这是冠状动脉狭窄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痛,可能伴有冷汗、呼吸困难、濒死感等症状。心肌梗死需要紧急医疗干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如注射用阿替普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4、心力衰竭
长期冠状动脉狭窄可能导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等药物,严重时需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
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心脏功能,遵医嘱服药,出现胸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