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子宫内膜组织(正常应位于子宫腔内)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增厚、子宫增大。
特点:
病变呈弥漫性,边界不清,整个子宫肌层可能受影响。
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常被称为“球形子宫”。
好发于30~50岁女性,尤其是生育后或多次流产的女性。
定义: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形成局限性结节,类似肌瘤,但并非真正的肌瘤。
特点:
病变呈局灶性,边界相对清晰(但仍不如肌瘤明确)。
超声或MRI检查可能误判为“子宫肌瘤”,需结合病理确诊。
可单发或多发,通常伴随腺肌症存在。
结论:
腺肌症通常疼痛更严重,因为病变范围广,整个子宫肌层充血、收缩,导致更剧烈的痛经和慢性盆腔痛。
腺肌瘤的疼痛较局限,但如果结节较大或位置特殊(如靠近神经),也可能引起明显不适。
共同症状: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来潮时疼)。
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可能导致贫血、疲劳。
不同点:
腺肌症更易引起子宫整体增大,可能导致压迫症状(如尿频)。
腺肌瘤可能被误诊为肌瘤,需通过MRI或病理鉴别。
腺肌症: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呈“蜂窝状”或“栅栏样”改变,边界模糊。
腺肌瘤:肌层内局灶性高回声结节,边界相对清楚,但无包膜(与肌瘤不同)。
能更清晰区分腺肌症(弥漫性)和腺肌瘤(局灶性),并评估病变范围。
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可确诊。
止痛药:布洛芬、萘普生(缓解痛经)。
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调节月经,减少出血)。
孕激素(如地诺孕素)或GnRH激动剂(暂时闭经,缩小病灶)。
腺肌瘤:若局限,可手术剔除(保留子宫)。
腺肌症:若药物无效且症状严重,可能需子宫切除。
曼月乐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减少月经量,缓解疼痛。
保宫挖病灶手术:保留子宫,保留部分患者生育能力。去除病灶。
结论:
腺肌症通常更疼,因其影响整个子宫,疼痛范围广、程度重。
腺肌瘤疼痛较局限,但若结节较大,也可能非常不适。
治疗需个体化,结合年龄、生育需求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方案。
若有疑似症状(如严重痛经、月经异常),建议尽早就医,通过超声或MRI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