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不会通过人际接触直接传播,但引发该疾病的病毒可能通过飞沫、粪口或血液等途径传播。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诱发心肌炎症反应所致。
柯萨奇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若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未清洁双手,可能经口摄入病毒。腺病毒则多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若被他人吸入,可能导致感染。流感病毒同样以飞沫传播为主,在流感高发季节需特别注意防护。部分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但此类情况较为少见。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可能误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严重心肌损害。预防重点在于阻断病毒传播,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分泌物、接种流感疫苗等措施。出现持续发热、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恢复期可逐步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但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对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