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不良生活方式、乳腺疾病史、环境暴露等因素。乳腺癌可能与BRCA1/2基因突变、雌激素长期刺激、高脂饮食、乳腺增生恶变、电离辐射接触等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
1、遗传因素
BRCA1/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癌发病概率,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且多为双侧乳腺癌。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患病概率超过普通人群,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乳腺超声联合钼靶检查。对于高危遗传风险者,临床可能采用他莫昔芬片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考虑预防性乳腺切除术。
2、激素水平异常
雌激素持续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可能导致癌变。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未生育或晚育人群患病风险增加。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结合雌激素片可能提升风险。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临床常用枸橼酸托瑞米芬片等药物进行内分泌治疗。
3、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饮食、肥胖、酗酒会改变体内激素代谢。脂肪组织可转化生成雌激素,酒精则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每周饮用超过14个标准酒精单位者风险明显增高。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风险。
4、乳腺疾病史
既往有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者属于高危人群。部分乳腺良性疾病如纤维腺瘤虽不直接癌变,但提示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这类患者需每半年复查乳腺彩超,必要时行乳腺磁共振检查。临床对高危患者可能使用阿那曲唑片进行化学预防。
5、环境暴露
青春期或妊娠期接触电离辐射会损伤乳腺细胞DNA。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也可能诱发癌变。从事放射线相关工作的人群应严格做好防护,普通人群应避免不必要的CT等放射性检查。对于已暴露者,建议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水果摄入。
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适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及豆制品摄入,避免熬夜和情绪压力。35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临床检查,40岁后每两年补充钼靶检查。发现乳房异常肿块、乳头血性溢液或皮肤凹陷等表现时,须立即至乳腺外科就诊。早期乳腺癌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切勿因恐惧延误诊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