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的AO分型是根据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稳定性进行的三级分类系统,主要包括A型(压缩性骨折)、B型(牵张性损伤)和C型(旋转性损伤)三大类。该分型有助于临床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1、A型骨折
A型骨折为轴向压缩导致的椎体损伤,通常不伴后方韧带复合体破坏。A1型为终板压缩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A2型为椎体劈裂骨折,可见冠状面骨折线;A3型为爆裂性骨折,椎体后壁受累可能压迫椎管。这类骨折稳定性相对较好,轻度病例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治疗,严重者需行椎体成形术或后路内固定术。
2、B型骨折
B型骨折由牵张暴力引起,特征性表现为后方结构损伤。B1型为单纯韧带性后柱损伤;B2型为骨性后柱骨折;B3型为经椎间盘的前柱损伤。此类骨折多存在潜在不稳定性,常需手术重建脊柱序列。B1型可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B2/B3型可能需前后路联合手术。
3、C型骨折
C型骨折合并旋转暴力损伤,表现为三柱结构破坏伴明显移位。C1型为A型骨折合并旋转;C2型为B型骨折合并旋转;C3型为多节段旋转剪切伤。这类骨折极不稳定,几乎均需手术干预,通常采用长节段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术后需严格制动防止内固定失败。
4、分型临床意义
AO分型通过评估骨折形态预测神经损伤风险,A型神经损伤概率较低,B型约30%伴神经症状,C型可达60%以上。分型还指导手术入路选择:A型多采用前路减压,B型倾向后路固定,C型常需联合入路。动态CT扫描可提高B型骨折的检出率。
5、治疗原则
稳定性骨折首选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4-8周、佩戴TLSO支具3-6个月。手术治疗指征包括:椎管侵占超过50%、后凸畸形超过30°、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常用术式有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路短节段固定、360°融合术等,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脊柱功能。
胸腰椎骨折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轴线翻身预防压疮。恢复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桥式运动、燕飞式训练。饮食需保证每日钙摄入800-1000mg,维生素D400-800IU,骨质疏松患者应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定期随访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内避免负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