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息肉性质、大小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腺瘤性息肉或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建议切除,炎性或增生性小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复查。
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尤其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癌变概率较高,此类息肉无论大小均建议内镜下切除。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易引发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且癌变风险随体积增大而升高,通常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即使为小息肉也需积极干预。内镜切除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低风险者每3-5年复查肠镜,高风险者需缩短至6-12个月。
部分炎性息肉或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每1-2年通过肠镜监测变化。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时,即使为小息肉也需结合原发病情况评估风险。高龄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患者,若息肉为低风险类型且手术风险过高,可考虑保守观察。所有未切除的息肉患者均需保持高膳食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
肠息肉患者术后应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术后1年内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复诊,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需对直系亲属进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