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得乳腺癌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不良生活习惯、乳腺疾病史、辐射暴露等因素有关。乳腺癌通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凹陷等症状。可通过乳腺超声检查、钼靶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并采取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乳腺癌具有家族聚集性,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可能伴随卵巢癌病史。建议有家族史的女性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药物干预或手术。
2、激素水平异常
长期雌激素暴露是重要诱因,初潮早于12岁、绝经晚于55岁、未生育或晚育、未哺乳等情况均会延长雌激素作用时间。外源性激素如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也可能产生影响。这类患者可能伴有月经紊乱症状。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饮酒会升高雌激素水平,每日摄入酒精超过15克风险显著增加。肥胖人群脂肪组织产生的芳香化酶会促进雌激素合成。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熬夜等也会扰乱内分泌平衡。改变生活方式可降低约30%发病风险。
4、乳腺疾病史
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者属于高危人群。这类病变可能表现为乳房胀痛或结节,通过活检可明确性质。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乳腺超声,必要时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化学预防。
5、辐射暴露
青春期或幼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乳腺癌风险可增加数倍。辐射会导致乳腺上皮细胞DNA损伤,潜伏期可达20年以上。这类人群需从25岁开始每年进行核磁共振筛查。
建议女性每月进行乳房自检,40岁以上每年做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限制酒精摄入,适量增加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哺乳期尽量延长至6个月以上,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出现无痛性肿块、乳头血性溢液或皮肤橘皮样改变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