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黄体囊肿是女性排卵后黄体持续存在或过度发育形成的生理性囊肿,多数可自行消退,少数可能引发腹痛或异常出血。
1、生理性成因
排卵后卵泡壁细胞黄素化形成黄体,若未受孕,黄体通常在月经前萎缩。当黄体腔内液体异常积聚或血管破裂出血,可形成直径3-5厘米的囊肿。此类囊肿通常无自觉症状,超声检查显示薄壁单房结构,多数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然吸收。
2、妊娠相关变化
妊娠后黄体持续分泌孕激素维持胚胎发育,可能增大为妊娠黄体囊肿。这类囊肿直径可达10厘米,但妊娠12周后随胎盘功能建立逐渐退化。部分孕妇可能出现轻微下腹坠胀,超声可见囊肿内血流信号丰富,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3、病理性进展
持续存在的黄体囊肿可能发生囊内出血或破裂,导致急性下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囊肿扭转时出现突发绞痛、恶心呕吐,需与宫外孕、阑尾炎鉴别。超声检查可见混合回声团块,盆腔积液提示破裂可能,此时需紧急干预。
4、激素影响
促排卵药物使用可能诱发多发性黄体囊肿,表现为双侧卵巢增大伴腹胀。此类囊肿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相关,严重者可出现胸腹水、血液浓缩,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和凝血功能,必要时穿刺引流。
5、诊断与监测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和血流变化。肿瘤标志物CA125轻度升高时需与卵巢肿瘤鉴别。对于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有实性成分的囊肿,建议腹腔镜探查明确性质。
发现卵巢黄体囊肿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变化。若出现剧烈腹痛、晕厥或异常阴道流血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规律作息,经期注意保暖,适度补充维生素E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卵巢功能调节。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