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干预、血糖监测、心理疏导等方式控制病情。1型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1、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注射是1型糖尿病核心治疗手段,常用剂型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规律个性化调整,通常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过程中需防范低血糖反应,避免注射部位脂肪增生。
2、饮食管理
需采用定时定量碳水化合物计数法,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130-15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蛋白质摄入按每公斤体重0.8-1克计算,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鱼类、豆制品。脂肪摄入限制在总热量30%以下,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建议分5-6餐进食,餐前注射胰岛素需与进食时间严格匹配。
3、运动干预
规律有氧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运动性低血糖。抗阻训练每周2-3次有助于维持肌肉量,运动时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急。避免清晨空腹运动,胰岛素注射部位应避开运动肌群。
4、血糖监测
每日至少4次指尖血糖检测(三餐前+睡前),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获取更全面的血糖波动数据。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1次,控制目标<7%。需建立血糖记录册,分析饮食、运动、胰岛素剂量与血糖的关联性,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5、心理疏导
疾病适应期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可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学习自我管理技能。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分享控糖经验,家庭成员应参与日常管理。出现糖尿病倦怠综合征时需心理医生介入,认知行为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
1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包含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团队。日常注意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筛查等并发症评估。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胰岛素使用情况。妊娠期患者需提前3个月优化血糖控制,使用胰岛素类似物需转换为妊娠剂型。儿童患者生长发育期需动态调整胰岛素剂量,家长需掌握低血糖识别与处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