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阳性通常需要治疗,尤其是伴随胃部不适症状或存在胃病高危因素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治疗有助于降低相关疾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若出现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胃部症状,或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建议积极治疗。这类情况下,细菌持续存在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概率。治疗常用四联,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和克拉霉素片,以及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疗程一般为10-14天。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对于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携带者,是否治疗需个体化评估。部分人群感染后可能长期无不适,但细菌仍可能缓慢损伤胃黏膜。若存在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计划进行胃部手术等情况,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儿童感染者如无明确指征,可暂缓治疗,但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胃功能和细菌状态。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共用餐具、接吻等途径传播,治疗后应养成公筷分餐习惯。日常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腌制食品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如酸奶或双歧杆菌制剂,有助于维持胃肠菌群平衡。治疗后4-8周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效果,若失败需调整方案再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