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可通过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受累关节特点进行区分。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则是尿酸代谢异常导致的晶体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引发慢性炎症,与遗传因素、吸烟等环境诱因相关。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超过饱和度形成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与高嘌呤饮食、酒精摄入过量密切相关。
2、典型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为晨僵超过1小时、对称性小关节肿痛,常见于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痛风急性发作多为夜间突发单关节剧痛,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占七成,皮肤呈紫红色伴局部皮温升高。
3、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多呈阳性,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升高。痛风患者发作期血尿酸常超过420μmol/L,关节液穿刺可见针状负性双折光晶体。
4、影像学特征
类风湿关节炎X线早期可见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晚期出现关节面侵蚀和半脱位。痛风超声显示双轨征,CT可见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痛风石,早期X线多无异常。
5、受累关节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呈进行性多关节炎,腕关节和膝关节常受累,可导致天鹅颈样畸形。痛风反复发作可累及足背、踝关节等,慢性期可见耳轮、鹰嘴突等部位痛风石形成。
建议两类患者均需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避免吸烟,痛风患者需严格戒酒。日常注意关节保暖,急性期减少活动量,定期监测血尿酸和炎症指标。出现关节肿痛持续不缓解或畸形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完善抗核抗体谱、关节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