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和调理应注重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同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通过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以及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促进骨骼健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骨密度下降和钙质流失,与年龄、激素水平变化、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1.钙质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1200毫克。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20毫克钙。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也富含钙,且易于消化吸收。芝麻、虾皮等食物钙含量高,可适量添加在日常饮食中。
2.维生素D摄入: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应达到8001000国际单位。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维生素D,每周可食用23次。蛋黄、蘑菇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此外,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3.蛋白质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但过量摄入会增加钙的流失。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1克。鸡蛋、瘦肉、鱼类是优质蛋白质来源,豆类、坚果也可适量食用。
4.避免高盐高糖饮食: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排泄,老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糖饮食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有助于骨骼健康。
5.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强骨密度。老年人可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也有助于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
6.定期检查: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如有必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剂,但需注意避免过量摄入。
老人骨质疏松的调理需要长期坚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改善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同时,老年人应避免过度节食、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整体健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