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非由于糖分泌过多引起,而是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相关。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异常等多方面因素。
1、胰岛素分泌缺陷:
1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患者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早期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2、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为胰岛素作用障碍,常见于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
3、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4、环境因素:
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环境因素可诱发2型糖尿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胰腺负担。
5、其他特殊类型:
妊娠糖尿病与孕期激素变化相关,通常在分娩后缓解。某些内分泌疾病或药物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糖尿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科学饮食结构,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增加全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周建议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血糖和并发症筛查。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