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脱水症状。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腹部不适、进展期消化道反应、严重电解质紊乱三个阶段。
早期表现为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与胃肠黏膜炎症刺激有关。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排便后可暂时缓解。部分患者伴随肠鸣音亢进,触诊时有压痛感。
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严重者可见黏液便。肠道感染性胃炎常伴随粪便异味加重,轮状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蛋花汤样便。持续腹泻易引发肛周皮肤刺激。
胃部炎症反应刺激呕吐中枢,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胆汁样液体。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贲门黏膜撕裂,呕吐物中带血丝需警惕消化道出血。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常见38℃左右中度发热,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出现39℃以上超高热。
持续吐泻导致体液丢失,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表现,需紧急医疗干预。
发病期间建议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奶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每次腹泻后饮用200毫升淡盐水。恢复期逐渐增加蒸蛋、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保持餐具消毒。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及病原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