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与高血压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前者由肾脏疾病引发血压升高,后者则是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损害。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病顺序、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重点五个方面。
肾性高血压是肾脏病变在先,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原发肾脏疾病导致血压继发性升高。高血压肾病则是长期原发性高血压持续5-10年后,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等继发性肾脏损伤。
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存在明确器质性病变,如肾实质纤维化或血管狭窄。高血压肾病早期表现为肾小球内高压,后期出现肾小动脉玻璃样变,终导致肾单位萎缩。
肾性高血压常见突发性血压骤升,多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肾脏症状。高血压肾病早期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出现夜尿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
肾性高血压需通过肾动脉造影、肾活检等确认肾脏原发病。高血压肾病诊断需满足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并排除其他肾脏疾病,依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指标评估。
肾性高血压需针对原发肾脏疾病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肾病以控制血压为核心,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保护肾功能。
日常管理中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但不超过每公斤体重0.8克。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定期监测晨起血压和夜间血压节律,每3-6个月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夏季避免脱水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出现水肿或尿量明显变化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