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倒流和反流性食管炎是两种相关但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程度和症状表现。胃倒流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现象,反流性食管炎则是胃倒流长期刺激导致的食管黏膜炎症。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风险、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五个方面。
胃倒流是胃酸或胃内容物逆向流动的生理或病理现象,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倒流的病理性进展,因长期胃酸腐蚀导致食管黏膜破损,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和糜烂性改变。
胃倒流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反酸等短暂症状,平卧或进食后加重。反流性食管炎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吞咽疼痛、慢性咳嗽、声音嘶哑等持续性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征象。
单纯胃倒流较少引发严重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发展为食管溃疡、食管狭窄或巴雷特食管,后者属于癌前病变。长期未控制的炎症还会增加食管腺癌发病风险。
胃倒流可通过症状问卷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初步判断。反流性食管炎需依赖胃镜检查确认黏膜损伤程度,根据洛杉矶分级标准分为A-D四级,病理活检可明确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等癌变倾向。
胃倒流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包括抬高床头、避免高脂饮食等措施。反流性食管炎需联合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严重病例可能需内镜下治疗或抗反流手术。
日常需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减少巧克力、薄荷、咖啡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摄入。超重者建议减轻体重以降低腹压,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可减少夜间反流。若出现持续胸痛、吞咽困难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黏膜状态。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南瓜等食物有助于胃肠蠕动,配合温和运动如散步可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