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掏耳朵可能增加中耳炎风险。中耳炎的发生与耳道损伤、细菌感染、异物刺激、不当护理方式及儿童生理特点等因素相关。
婴幼儿外耳道皮肤娇嫩,掏耳时易造成微小破损。这些创口可能成为细菌入侵通道,引发感染并蔓延至中耳腔。建议使用柔软棉球清洁耳廓即可,避免深入耳道。
不洁掏耳工具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当细菌通过受损耳道进入中耳后,可能诱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发热等症状。需保持清洁工具并避免频繁掏耳。
掏耳过程中可能将耳垢推向鼓膜方向。堆积的耳垢可能压迫鼓膜或堵塞咽鼓管,影响中耳通气功能,增加积液和感染概率。耳垢具有自洁功能,通常无需特殊清理。
过度清洁会破坏耳道酸性环境,削弱其抗菌能力。部分家长使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品掏耳,极易划伤耳道。正确做法是仅用湿润棉签擦拭可见的外耳道口。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鼻咽部病原体更易逆行感染中耳。不当掏耳行为可能加速这一过程。若发现宝宝抓耳、哭闹或耳道渗液,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处理。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宝宝耳部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棉球轻堵外耳道口。哺乳时采取半竖立姿势避免呛奶,及时治疗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选择纯棉质地的婴儿专用棉签,仅清洁耳廓褶皱处。若发现耳垢栓塞影响听力,需由耳鼻喉科医生使用专业器械取出。观察宝宝是否出现频繁摇头、夜间哭闹等异常行为,这些可能是中耳炎的早期信号。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医生会通过耳镜评估耳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