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及功能异常,其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胆汁淤积、反复炎症反应、结石形成风险增加以及黏膜屏障损伤。
1、胆囊收缩障碍:
胆囊平滑肌因长期炎症出现纤维化增生,导致收缩力下降。胆囊排空延迟使胆汁滞留时间延长,胆固醇易析出形成结晶,同时促进细菌繁殖。超声检查可见胆囊收缩率低于30%,部分患者伴有餐后右上腹闷胀感。
2、胆汁成分改变:
炎症持续刺激使胆汁中黏蛋白分泌增加,胆汁酸比例失衡。过饱和胆固醇与钙离子结合形成微结石,淤积的胆汁进一步刺激胆囊壁释放炎性介质,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室检查可见胆汁培养阳性率升高。
3、反复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持续浸润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导致胆囊壁血管增生和水肿。病理切片可见黏膜层溃疡、肉芽组织形成,慢性期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4、结石形成倾向:
胆汁淤积与成分异常共同促进色素性结石或混合性结石生成。结石机械摩擦加重黏膜损伤,约70%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结石嵌顿可诱发急性发作。CT检查可见胆囊壁钙化或瓷器样改变。
5、黏膜屏障破坏:
长期炎症使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异常,黏液分泌减少,细菌毒素易穿透黏膜层。组织学可见杯状细胞萎缩、黏膜下层纤维化,严重者可出现胆囊壁全层瘢痕挛缩。
慢性胆囊炎患者需保持规律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鱼、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烹饪方式以煮炖为主。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胆汁排泄,但需避免腹部受压动作。注意观察排便颜色及腹痛变化,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胆囊壁厚度。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体重,减少胆囊收缩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