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常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能伴随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治疗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使用止吐止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症退热等方式进行。胃肠型感冒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补液防脱水
胃肠型感冒患者因呕吐腹泻易出现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散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干舌燥等脱水症状,建议就医静脉补液。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
2、调整饮食
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选择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生冷食物。婴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家长需减少单次喂养量并增加喂养频率。恢复期适量补充益生菌帮助肠道菌群恢复。
3、止吐止泻药物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保护黏膜,缓解腹泻症状。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能抑制肠蠕动,减少排便次数。甲氧氯普胺片具有止吐作用,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颗粒对部分病毒性胃肠炎有效,但需在发病早期使用。更昔洛韦分散片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严重病毒感染。由于胃肠型感冒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须特殊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5、对症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可用于控制发热症状,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物理降温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拭。若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惊厥,家长需立即带患儿就医。退热期间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胃肠型感冒期间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恢复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患者餐具应单独使用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症状完全消失后1-2周内仍要注意胃肠保护,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若腹泻呕吐持续3天无缓解,或出现血便、严重腹痛、意识改变等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