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肠梗阻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急腹症,其严重程度与梗阻原因、部位及是否发生肠坏死有关。主要危害有肠壁缺血坏死、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肠穿孔、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1、肠壁缺血坏死
完全性梗阻时肠腔压力持续升高,导致肠壁血管受压,血流减少引发缺血。初期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加剧,后期出现腹膜刺激征。需通过腹部CT评估血供情况,必要时行肠切除吻合术。缺血6小时以上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
2、电解质紊乱
频繁呕吐与肠液淤积可引起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失衡。患者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需监测血气分析,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纠正,同时禁食胃肠减压。
3、感染性休克
肠屏障破坏后细菌毒素入血,可能引发脓毒症。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乳酸升高。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必要时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覆盖厌氧菌,同时进行液体复苏。
4、肠穿孔
缺血坏死肠管可能破裂,导致粪性腹膜炎。突发剧烈腹痛伴板状腹是典型表现。确诊后需紧急手术,行穿孔修补术或造瘘术,术后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控制感染。
5、多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感染和休克可累及肺、肾等器官,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尿等症状。需转入ICU进行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器官支持,同时控制原发病。
大肠肠梗阻患者应绝对禁食并保持半卧位,避免剧烈翻身。术后恢复期需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日常需警惕腹痛、呕吐症状复发,结肠肿瘤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肠镜检查。出现持续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