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可能引起消化不良,主要危害包括食管溃疡、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食管炎通常由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
1、食管溃疡
长期胃酸反流或感染性食管炎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形成溃疡。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加剧、呕血或黑便,严重时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抑制胃酸并保护黏膜,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食管狭窄
反复炎症刺激可导致食管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管腔狭窄。患者吞咽固体食物困难,需通过食管扩张术或放置支架治疗,日常应选择软食、流质饮食减少机械性刺激。
3、Barrett食管
慢性食管炎可能诱发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癌前病变。此类患者需定期胃镜监测,必要时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控制反流,并戒除烟酒等致癌因素。
4、吸入性肺炎
夜间反流可能导致胃内容物误吸引发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发热,需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治疗,睡眠时抬高床头可降低风险。
5、营养障碍
长期吞咽困难或疼痛可能导致进食减少,引发体重下降、贫血。建议分次摄入高蛋白流食如乳清蛋白粉,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补充剂维持营养。
食管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咖啡因等促反流食物,餐后2小时内不宜平卧。体重超标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睡眠时建议左侧卧位。若出现持续胸痛、呕血或体重骤降,须及时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日常可记录反流诱因并针对性调整生活习惯,配合医生进行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