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7天,具体时间与病毒类型、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病毒性肺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补液支持、氧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干预,通常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肺炎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适用于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能抑制病毒复制。利巴韦林颗粒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可缩短发热病程。更昔洛韦注射液用于免疫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毒肺炎,需监测血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需结合病原学检测结果,避免盲目用药。
2、退热处理
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禁止酒精擦浴。持续高热不退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儿童退热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防止瑞氏综合征。
3、补液支持
发热期间需增加饮水量至每日2000毫升以上,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严重呕吐腹泻者需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老年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心力衰竭。监测尿量变化,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或肾功能损伤。
4、氧疗干预
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需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2-4升/分钟。顽固性低氧血症可采用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氧疗期间定期监测动脉血气,避免氧中毒。家庭氧疗患者需注意用火,禁止在吸氧时吸烟。
5、并发症预防
病毒性肺炎可能继发细菌性肺炎,可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心肌酶升高者需限制活动,警惕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仍存在乏力症状时,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劳累。
病毒性肺炎发热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若发热超过7天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复查胸部CT。家庭成员需做好手卫生,患者餐具应单独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