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胃黏膜病理变化及疾病进展风险,前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但腺体结构完整,后者则伴随腺体减少或消失,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浅表性炎症,胃腺体数量和功能通常保持正常,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饱胀感或反酸,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饮食刺激等因素引起。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但无腺体萎缩或肠化生。治疗以消除病因为主,如幽门螺杆菌的四联(含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则属于癌前病变,胃黏膜腺体逐渐萎缩甚至被肠上皮替代,可能伴随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病因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还包括自身免疫因素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胃镜下可见黏膜变薄、血管显露,病理检查可确认腺体减少及肠化生。治疗需定期内镜监测,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重度异型增生者需内镜下切除。两类胃炎均需避免吸烟饮酒,但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更严格随访以早期发现癌变。
两类胃炎患者均需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类、蒸鱼等,减少腌制及高盐食品摄入。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尤其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评估黏膜变化,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过度焦虑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