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和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胃息肉和肠息肉的症状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肠梗阻表现、贫血、体重下降等。
1、消化道出血
胃息肉表面糜烂可能导致呕血或黑便,肠息肉破损可引起鲜红色血便。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胃息肉出血多与胃酸侵蚀有关,肠息肉出血常因粪便摩擦导致。若出现柏油样便或便中带血,建议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
2、腹部不适
胃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肠息肉可能导致下腹坠胀或绞痛。症状多与息肉刺激胃肠黏膜或影响蠕动有关。胃息肉伴随反酸时可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缓解,肠息肉引发痉挛时医生可能开具匹维溴铵片。持续不适需排除息肉恶变可能。
3、肠梗阻表现
较大肠息肉可能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停止排气排便。息肉堵塞肠腔会导致近端肠管扩张,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这种情况需尽快处理息肉,防止发生肠坏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4、贫血
长期隐性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头晕、心悸、指甲脆裂。胃底腺息肉可能影响内因子分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下降。除切除息肉外,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药物治疗。
5、体重下降
多发息肉影响营养吸收时可能出现消瘦,尤其需警惕恶变倾向的绒毛状腺瘤。伴随食欲减退、排便性状改变时,应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广基息肉超过2厘米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发现胃肠息肉后应定期复查胃肠镜,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切除。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腌制食品摄入,戒烟限酒。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创面出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胃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