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生儿乙肝主要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避免血液暴露等方式实现。新生儿乙肝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接触感染血液或体液、医疗器械污染等因素引起。
1、接种疫苗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首剂乙肝疫苗,随后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基础免疫。乙肝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率达90%以上。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2、阻断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应在妊娠晚期检测乙肝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酯片等抗病毒药物。分娩时避免产程过长,减少新生儿接触母血概率。剖宫产不能降低传播风险,母乳喂养时若乳头皲裂应暂停哺乳。
3、规范医疗操作
新生儿护理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共用剃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对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情况及时处理。进行脐带护理时应用碘伏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4、筛查高危因素
孕期需常规检测乙肝五项,对表面抗原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DNA。父亲或家庭成员携带病毒时,应避免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伤口。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加强免疫监测,必要时增加疫苗剂量。
5、加强家庭防护
家庭成员应完成乙肝疫苗接种,感染者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避免用口咀嚼食物喂哺婴儿,新生儿皮肤黏膜破损时及时消毒包扎。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病毒,但需防止血液或体液污染玩具等物品。
除规范接种疫苗外,家长需定期带新生儿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抗体滴度不足时及时补种。日常注意观察黄疸、食欲减退等异常症状,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期母亲若需抗病毒治疗,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新生儿用品单独存放并定期消毒,从多环节阻断乙肝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