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经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但病情严重程度会影响康复周期和治疗方案。子宫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下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发热等症状。
轻度子宫内膜炎通过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配合休息和局部热敷多数患者在1-2周内症状缓解。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现盆腔粘连、输卵管堵塞等并发症,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合并盆腔脓肿时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反复发作的慢性子宫内膜炎需进行宫腔镜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调节免疫功能。
特殊情况下如耐药菌感染、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治疗周期可能延长至4-6周,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结核性子宫内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绝经后妇女因雌激素水平低下,子宫内膜修复能力减弱,需配合局部雌激素治疗促进黏膜再生。
预防子宫内膜炎复发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急性期禁止性生活。治疗后建议每3个月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出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日常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增强免疫力,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所有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