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否严重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且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反复发作。
腔隙性脑梗塞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相对轻微的类型,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多由小动脉闭塞引起。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短暂性头晕、轻度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部分人甚至无明显症状。这类梗塞灶多位于大脑深部非功能区,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神经功能缺损往往能得到较好恢复。早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尼莫地平片改善脑循环,可有效预防复发。多数患者在1-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不受显著影响。
当腔隙性脑梗塞合并多发性病灶、关键部位受损或反复发作时,可能进展为血管性痴呆或导致步态异常等后遗症。若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受累,可能出现持续性运动障碍或感觉缺失。这类患者需通过头颅MRI评估病灶负荷,必要时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等神经保护剂治疗。长期未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需定期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筛查。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严格监测血压血糖指标。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每3-6个月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若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行走不稳等症状应及时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弥散加权成像明确新发病灶。合并房颤患者需评估抗凝治疗必要性,预防心源性栓塞事件发生。